教学案例--丁文英

发布时间:2020-12-04 15:49:50    浏览次数:

        邯郸市第二十五中学“青年之星评优课”教学案例

姓名

丁文英

学科

语文

日期

2016.3.10

课型

新授课

课题

18.《吆喝》

课时

 1  课时

 1  课时

教学目标

1.分析把握文章结构,学习介绍复杂事物的方法和技巧

2.品析文章的语言

3.体味民俗文化的魅力,培养学生对生活的关注

教学重点

1.品味京味语言,感受民俗文化的魅力。

2.分析文章结构,学习本文在材料安排方面的特点。

教学难点

受中国民俗文化的魅力,培养学生对身边美的关注

教学方法

品析鉴赏、小组讨论

      

导入:

曲折的胡同、幽深的四合院、代代相传的老字号……这就是北京。如果时光倒流几十年,在老北京城的大街小巷,人们经常可以听到商贩的各种吆喝声。如今,这些清脆的叫卖声大多已经淹没在都市的喧嚣中。今天,让我们跟随萧乾先生的脚步声,重回老北京城,听听老北京最有特色的声音——《吆喝》

一 、学习准备——生本对话

1.我们先来了解一下本文的作者萧乾,全班同学齐读一遍。

明确:萧乾(1910-1999)原名萧炳乾,生于北京。世界闻名的记者,卓有成就的翻译家、作家。

作品有:

短篇小说集《篱下集》

    散文集《北京城杂忆》

    译著《尤利西斯》

2. 昨天我们的作业是预习课文,现在老师来检查一下同学们对生字的预习情况。

明确:见幻灯

二、 交流分享——生生对话

我们都知道声音是无形的、易逝的,到底萧乾先生是如何将无形的吆喝,转换为有形的文字呢?我们一起来走进文本。

现在老师邀请同学们一起来完成对这篇文章的朗读。同学们齐读1-3段,引出吆喝,剩下的内容我们听朗读录音。接下来同学们边听录音边思考这样两个问题:

1.作者给我们介绍了北京的哪些吆喝?

明确:大米粥呀、炸油果的,卖青菜、卖花儿的、卖馄钝的、卖硬面饽饽的、唱话匣子的、大小金鱼儿、秋海棠……

据老人们说,老北京有整整368种吆喝,北京人足不出户就可以在家门口置办各种生活必需品。

2.这些吆喝声是按什么样的顺序组织起来的呢?

明确:先按从早到晚的顺序介绍:大清早、白天、夜晚的叫卖声;再按一年四季的顺序介绍:春、夏、秋、冬各种不绝于耳的吆喝声。

三、 聚焦文本——师生对话

(一)体会吆喝特色

本文是用地道的京白(北京口语)来写的,特别是描写吆喝的语句,富有浓郁的地方特色,请同学们再次浏览课文,找出给你印象最深的一句,分析其中的特点。

明确:吆喝的语言特色:

(1)多用方言,充满生活气息。

(2)用比喻、夸张、拟人、对比等修辞手法。

(3)讲究合辙押韵,读起来朗朗上口。

(4)幽默、调侃的语言 。 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(二)聆听吆喝经典

看似简单的一句吆喝,讲究还真不少啊!有没有哪位同学愿意吆喝一嗓子?可以是课文中的,也可以是邯郸街头的。

同学们说了这么多吆喝,我们来听一听正宗的老北京吆喝。猜猜这是卖什么的?

(三)品味吆喝情感

悠长的吆喝似乎还在耳畔,在那此起彼伏的吆喝中,飘荡着作者怎样的情感?请同学们留人为一个小组,在文中找出相关语句,品味其中的深情。

    明确:作者在对老北京街头吆喝声的娓娓介绍中包含着对吆喝的赞美、对往事的美好回忆、同时也对这些文化遗产的逐渐消失而感到惋惜。

在作者笔下,小小的吆喝似乎并不仅仅是一种口头广告,变成了一份记忆,一种文化……值得让人久久回味。

四、探究提升——对话自己

《吆喝》选自萧乾先生的《北京城杂忆》共18篇。萧乾在谈到这本书时说:“《北京城杂忆》不是知识性的,我是站在今天和昨天、新的和旧的北京之间,以抚今追昔的心情,来抒写我的一些怀念和感触。”

同学们,让作者怀念的只是这诸多的吆喝吗?如果不是,他怀念的究竟是什么呢?

明确:800年日月的穿梭,北京城的旧貌在渐渐消失。北京发展了、现代了,可京味文化的影子也渐渐淡了,作为这个城市曾经的财富,有些东西是需要留存下来的。所以作者直言:“我想用它唤回北京市民的荣誉感,唤回东方人的尊严。”

五、总结评价——对话自己

同学们,随着时光的流逝,其实在我们身边也有许多东西渐行渐远。他们或是一个小玩具,在那些年留下了我们的怀想;他们或是街头的一种行当,在那些年扮演者不可或缺的角色,他们或是一种技艺,一代代传承着先辈的智慧,今天让我们打开记忆的闸门,回忆一下我们身边那些悄悄的变化……

小结:生活中不是缺少美,而是缺少发现的眼睛。我们感谢萧乾先生的一枝“秃笔”,带我们体味了生活中蕴含的浓郁的情趣,领悟了祖先留给我们的智慧和财富,这一切都将深深地烙进心灵的深处。

最后把朱永新教授的一句话送给同学们:“只有知道我们从哪里来,才能知道我们往何处去。”

板书

设计

 

引出吆喝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从早到晚         怀念

吆喝      吆喝种类  一年四季          热爱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赞美

          吆喝特点

 

课后

反思

萧乾《吆喝》一课,重点学习的是让学生准确把握文章的结构,品味语言感受民俗文化的魅力,理解“吆喝”的文化底蕴,拓展延伸到对本土民俗文化的理解。       
     我重视提高学生自主学习阅读的能力,体味“吆喝”的魅力,我让学生先细细品味作者的描写,再让学生从作者的描述中体会如果自己就是小贩大声吆喝出来,学生尽兴发挥,场面热烈。在让他们展现收集本土吆喝。

为了课堂时间,学生对文本的挖掘还不够充分,还需加以改进。

组长

点评

    从老北京已经消失的传统——吆喝开始讲起,一步步让学生回到了旧时的北京,但她没有就此结束课文的讲解,而是向更深层挖掘,在“对话自己”环节中把朱永新教授的一句话送给同学们:“只有知道我们从哪里来,才能知道我们往何处去。”让同学们回忆已经消失的物件和行当,有一名女生用哭泣的声音回忆起自己儿时消失的传统曲艺,老师的课堂已经给学生最深刻和深沉的情感体验,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。